第九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在苏州成功举办

2017-08-29 14:19:28 浏览:602

5月25-26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及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新联盟协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在苏州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90余家单位的4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摘要265篇,其中193位代表作了口头报告,25位代表进行了poster展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多学科交叉表面工程技术”,苏州大学袁银男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陈建敏研究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王福会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吴勇研究员、刘宣勇研究员、雷明凯教授、刘敏研究员、乔培新研究员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blob.png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陈瑶主持,苏州大学袁银男副校长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作为会议主办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陈建敏研究员感谢苏州大学在承办会议上作出的出色工作,并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本次大会。

blob.png

苏州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陈瑶主持

blob.png


苏州大学袁银男副校长致欢迎辞



blob.png

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陈建敏研究员致辞


随后,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龚俊杰代表本次会议支持单位致辞。

blob.png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龚俊杰致辞


此次会议恰逢青年工作委员会换届,开幕式上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秘书长段金弟宣读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组成名单,接下来还进行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牌交接仪式,由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平研究员将秘书处工作牌移交给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冠军教授。

blob.png

表面工程分会秘书长段金弟宣读第二届青工委名单

blob.png


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牌交接


开幕式结束后,分别是3个大会主旨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建敏研究员作了题为《表面工程高技术应用研究》的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雷明凯教授作了题为《高氮面心亚稳相的结构及性能》的报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东北大学王福会教授作了题为《几种高温合金防护涂层研究进展》的报告。


blob.png


雷明凯教授作报告

 

blob.png

王福会教授作报告


上午还进行了4个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宣勇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朱嘉琦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装甲兵工程学院谭俊教授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别作了题为:《骨植入材料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学性能研究》、《从金刚石到金刚石单晶-谈金刚石及其光电器件》、《二维纳米材料改性的新型重防腐涂料设计基础与应用》、《身管内膛失效机理及延寿技术》的报告。

blob.png


刘宣勇研究员作报告


blob.png

朱嘉琦教授作报告

 


blob.png

王立平研究员作报告

blob.png


谭俊教授作报告

 

下午的大会邀请报告同样精彩。各位专家针对先进制造与绿色再制造对表面工程技术的重大需求,深入探讨了固体润滑、石墨烯、航空航天表面工程、激光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会议进行到第二天,也就是5月26日,主要针对各专业领域不同,设立了:喷涂表面工程技术、等离子体及气相沉积技术、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化学表面改性与功能表面工程技术以及激光加工技术与材料性能表征技术5个分会场。

广大青年学者根据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参加了不同分会场的交流讨论,并就表面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作为表面工程领域比较热门的专业技术,等离子体及气相沉积技术和喷涂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此相对应的,等离子体及气相沉积技术和喷涂表面工程技术两个分会场交流讨论最为热烈,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blob.png


会场情况


本次会议,经过各分会场主持人的推荐,评审专家的认真评审,最终评选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侠等15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在闭幕式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雷明凯教授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秘书长段金弟为获奖者颁奖,并勉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沉下心去,再接再厉,认真做好表面工程这篇大文章。 

 

blob.png


优秀论文获得者合影

第九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说明我国表面工程领域的研究充满活力,同时,也预示着表面工程事业的前景相当广阔。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为表面工程领域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表面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如此多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参与,表面工程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