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电子屏蔽赋予碳薄膜与金属异质界面固体超滑研究
编号:20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4-29 12:15:02 浏览:100次

2021-05-16 11:20

15min

[C] 分会场二 [C1] 分会场二上午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现代机械制造精密化、小型化发展,机械运动部件面临的摩擦磨损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含氢碳薄膜可实现相对滑动的表界面之间摩擦系数达到10-3量级的固体超滑,将为述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根本途径。目前该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内应力随薄膜变厚而增大,进到导致性能下降;碳薄膜与金属基底结合力差;碳薄膜摩擦学性能通常受到实际工况的限制。
  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依赖于非金属元素的掺杂进行表面修饰(Si, N, F)和碳纳米结构的引入(如富勒烯、类石墨、石墨烯)。例如,硅和氢的掺入可使得a-C:H薄膜在跨环境条件下(N2, Ar, H2, O2及湿度条件)具有超滑性能。具有类富勒烯结构的碳薄膜在大气环境中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μ~0.008)及机械性能(硬度为17-35GPa, 弹性恢复为78-90%)。尽管结构调控与表面修饰极大的改善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但是此过程通常伴随着薄膜性能的损失,如机械性能。
  本报告独辟蹊径,通过催化的方法解决摩擦领域重要问题,通过在摩擦界面引入过渡金属催化剂(Cu, Ni)的方法以达到实现低氢碳薄膜超低摩擦的目的。将金属纳米颗粒引入到碳薄膜表面,在摩擦过程中,金属颗粒的存在诱导磨屑石墨化,促使石墨烯生成,从而在滑动作用下原位形成石墨烯包裹金属纳米颗粒,而纳米颗粒的形成在滑动过程中起到滚动轴承的作用。通过DFT模拟计算,发现石墨烯包裹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成可以屏蔽电子作用,当金属颗粒上包裹的壳层大于3层时,可以减少金属-碳的接触上减少粘附力和摩擦作用。该结果对金刚石碳薄膜超滑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碳薄膜;石墨烯;金属纳米颗粒;超滑;
报告人
李 瑞云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